首页 / 媒体汉院/ 正文
新华网:和衷共济 共襄伟业——写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
  • 作者:林晖、史竞男、白阳
  • 时间:2019-09-20
  • 点击:3825
  • 来源:新华网

    70年奋进岁月,见证不变初心;

  70年风雨同行,留下光辉足迹。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奋进,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壮丽篇章。

  辉煌历史催人奋进——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600多位来自全国各方面的代表怀着对光明未来和美好制度的无限憧憬,冲破重重阻挠齐集北平,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经历了漫漫长夜,经历了无数先辈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毛泽东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耄耋之年的台盟中央原副主席田富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回忆起当时的会议盛况,他仍然激动不已:“中南海怀仁堂里,穿长袍的、穿西装的、穿军装的、穿中山装的……说汉语的、说英语的、说客家话的、说蒙语的、说藏语的……大家的掌声持续不断。我的手掌都拍红了,回到住处才感觉很痛。”

  这次彪炳史册的重要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国都、国旗、国歌、纪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此确立,开启了人民政协与共和国风雨同路、携手前进的70年。

 

 1954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齐观山 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新中国各项建设贡献了力量。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民政协与共和国一起迈进了新时期。

  在北京太平桥大街的中国政协文史馆,一处“五老火锅宴”的场景,还原了人民政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1979年1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火锅热气腾腾。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小平与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和周叔弢等五位工商界人士围坐一桌,就工商业者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展开深入讨论。

  红红的炉火,不仅温暖了工商业者的心,也开启了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序幕。

  历史不会忘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领导、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及工作方针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修改宪法明确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主题、职能。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指引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70年来,人民政协深深植根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不断焕发着蓬勃生机活力。

  协商民主迸发活力——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不断提高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独特设计,是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如何进一步发扬民主、听取民声、汇聚民智,人民政协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2013年10月22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再次出现在人民政协历史上——双周协商座谈会。

  熟悉,是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民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就开始召开双周座谈会,重点是学习;陌生,是因为这种形式一度中断了近半个世纪,同时增加了协商内涵。

  当天,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议政建言,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场听取意见、互动交流、宣传政策、回应关切。

 

2017年11月14日,全国政协委员杜丽群(右二)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坡洪镇新洞村向当地妇女了解农村医疗保障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从这天开始,人民政协增加了这样一个新的协商议政平台。每年约20次的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坦诚交流、广泛协商,推动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人民政协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

  以政协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活动、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人们看到,人民政协协商议政新格局更加完善。

  仅2018年,全国政协就召开1次全体会议、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次专题协商会、1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次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1次网络讨论会、18次对口协商会、4次提案办理协商会,进一步形成常态化、多层次、各方面有序参与的协商议政格局。

  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参政不行政、建言不决策、监督不强制,主要通过协商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得对!

  2019年5月2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召开“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人民政协近40年的“大运河情结”,再次得到传承和深化——

  从1981年茅以新委员提出第一份关于大运河的提案至今,尤其是2005年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以来的14年间,历届政协委员扭住“大运河”这个题目不放,建睿智之言、谋务实之策,为大运河申遗、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了贡献。

 

  2017年7月20日,一艘货船经过京杭大运河拱宸桥。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市民在河北故城县京杭大运河畔休闲纳凉(2017年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建立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统一协调机制”“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政协委员的若干意见建议都被有关部门吸纳。2019年初,全国政协又把“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列入年度协商计划,组织调研组深入大运河沿线8省市40多个市区县、50余处大运河遗址、40多个古镇与文化遗产项目实地调研,进一步贡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协力量”。

  又何止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7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人民政协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交流中完善建议,在共商中集思广益,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三峡工程到取消农业税,从设立教师节到高考日期提前,从大气污染治理到脱贫攻坚战,一系列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出台背后,都凝结着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中长期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这些饱含赤诚之情的调研协商主题背后,正是人民政协情系民生、履职为民的生动体现。

  “人民政协为人民。”70年来,人民政协始终把“人民”二字铭刻心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协助党和政府破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

  汇聚力量共襄伟业——新时代的人民政协肩负新使命,切实把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当前,我国正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目标越伟大,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凝聚人心和共识、汇聚智慧和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人民政协切实担负起把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阔步踏上新的历史征程。

  新时代的人民政协,共识更加凝聚——

 

 2019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2018年,新一届政协委员们同上“第一堂大课”引人关注: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着力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了全国和地方各级政协委员参与全覆盖。

  与此同时,政协常委会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专门研究自身建设的会议。

  紧盯时代之问、实践所需,深入总结70年宝贵历史经验,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面对新方位新使命,人民政协把学习作为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途径,在履职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使建言资政更加建之有方、言之有理、资之有效。

  新时代的人民政协,工作更加创新——

  一次“群聊”引起了近500位政协委员的热议,一个主题收获了近千条务实建议,是什么“群”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有这么高的参与度?

  答案,正是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起的“做好今年工作,委员有话说”主题讨论。

  2018年8月,全国政协开设的这个平台,成为本届政协开拓协商民主渠道和平台的重要举措。

  “移动履职平台等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政协委员议政建言、凝心聚力打破了物理区隔、时空界限,实现了‘面对面’‘键对键’‘点对点’无缝链接,履职的深度广度明显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吉林省委主委孔令智对此深有感触。

  第一次召开全国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第一次开通移动履职平台,第一次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第一次组织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

  这些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正不断翻开人民政协新的一页。十三届全国政协以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探索开展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推动政协工作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

2019年

 

3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新时代的人民政协,步履更加坚定——

  201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如何科学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的判断上来?

  不久,全国政协办公厅制作的第一期“委员讲堂”节目正式亮相,主讲人杨伟民委员所讲的题目正是——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委员讲堂”这一全新的履职平台,使政协委员进一步扩展了深入解读国家方针政策、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的舞台,更好发挥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

  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质量,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019年3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是中国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出来的,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也凝结着一届又一届政协委员的不懈奋斗。

  “当前人民政协事业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政协委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说,政协委员既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也要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心系国事、情牵民生,交上一份令人民满意的“委员答卷”。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的舞台更加宽广、责任更加重大。创造了辉煌历史的人民政协,也必定能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