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汉院/ 正文
《中国教育报》:56年后高校如何拓展学雷锋内涵
  •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03-05
  • 点击:7488
  • 来源:本站原创

设立雷锋奖章、雷锋班、雷锋精神课程——56年后高校如何拓展学雷锋内涵

  本报记者 董少校

  说起学雷锋,很多人想到这样的场景:扶老奶奶过马路,到敬老院帮着打扫卫生,为灾区捐款……大致停留在个人做好事层面。这些需要吗?需要!这样学雷锋就够了吗?似乎还不够。今年距“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问世已过去56年,如何拓展学雷锋内涵,是一个值得思索的时代话题。

  在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227日,第三届“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与会高校代表分享交流在设立雷锋奖章、雷锋班、雷锋精神课程,推动群体学雷锋等方面的探索经验,力求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拓展学雷锋的内涵,让雷锋精神融入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

  雷锋奖章引领培育雷锋式大学生

  走在上海建桥学院校园里,向路上遇到的大学生询问“这所大学什么荣誉含金量高”,十有八九会得到一个回答——是雷锋奖章。

  上海建桥学院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2005年开始设立雷锋奖章,致力于培养“新时代雷锋式大学生”,让热心公益活动成为一种校园风尚。研讨会当天,上海建桥学院2018年度弘扬雷锋精神优秀师生表彰大会同时举行,有764名学生获得雷锋奖章。

  雷锋奖章获得者、该校外国语学院学生邬建佳把志愿者精神带回家乡,2016年暑假创办英语公益教学机构天天教育,每年发动周围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家乡贫困的中小学生提供学科辅导,并自发筹集所需资金,累计辅导超过280人次。

  经过多年弘扬与传承,雷锋精神从学雷锋“个人”扩展到“群体”,上海建桥学院有建国敬老院志愿者服务队等30多支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向社会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在此次颁奖中,该校首度为两个班级授予“弘扬雷锋精神优秀班集体”称号。

  14年来,上海建桥学院累计已有7482名师生获雷锋奖章。该校党委副书记夏雨说:“弘扬雷锋精神已从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提升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雷锋奖章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精神成为众多学子的追求。”

  多渠道激励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

  学雷锋往往是个人出于对仁爱善良的追求而作出的主动选择,恰当的制度设计会引导与激励更多人加入践行雷锋精神行列中来。一批高校将雷锋精神融入办学过程,探索出众多弘扬雷锋精神的载体与途径。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立全国高校首个雷锋学研究中心,制定《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实施意见》等制度,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该校2006年组织编写国内第一本雷锋精神的本科生教材《雷锋精神教程》,并将该教程列为必修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

  上海建桥学院明确,所有在校生均须参加以清洁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雷锋志愿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凡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志愿服务累计满30小时,可获2学分。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将雷锋精神与现代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理念相融合,提出培养雷锋式职业人的理念。该校把职业人的素质训练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课堂上有思政老师的教育引导,实训室里有专业老师的6S管理训练,寝室里有辅导员的时间管理训练,多方位铸造学生的雷锋精神职业品质。

  弘扬雷锋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抢占网络平台新阵地,创建全国首家“雷锋精神在线”网站,开通“中华雷锋号”微信公众平台,现已发布微刊1500多期,吸引粉丝10多万人,集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

  让雷锋精神融入时代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提出,中国精神意味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会专家认为,雷锋精神蕴含着丰厚的内涵,是高校育人的宝贵精神资源,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问世56年后的今天,要不断发掘雷锋精神,使之融入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

  “雷锋精神体现的是平凡人可以随时做到的平凡事,可亲、可信、可学、可为,这正是雷锋精神的活力之源。雷锋因其普通而真实,因其忘我而崇高。因此,弘扬雷锋精神要注重人格化、日常化、具体化,发挥雷锋精神种子的作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文说。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做法颇有代表性。该校引导师生践行雷锋“五个一”精神,争做五颗种子,即弘扬雷锋“一颗钉”的刻苦钻研精神,做进取创新的种子;弘扬雷锋“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做齐心合力的种子;弘扬雷锋“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克己奉公的种子;弘扬雷锋“一块砖”的爱岗敬业精神,做恪尽职守的种子;弘扬雷锋“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做回报社会的种子。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表示,雷锋精神不仅职业院校要学,对高水平大学也非常重要,雷锋精神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作为一种现实力量,不仅需要每个人的具体实践,而且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