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佚名
- 时间:2009-06-04
- 点击:4985
-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记者周芳 实习生刘俊
某独立学院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为新闻系学生现场讲授摄影技巧。
湖北日报记者周芳 实习生刘俊摄
迟早要自立门户
“将来你们会自立门户吗?”“毫无疑问,自立门户。”简短的两句话,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党委副书记余正建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今年3月1日武汉理工大副校长李海婴和出资方人福科技的代表潘瑞军之间的“对白”。那一天他们刚刚在北京拿到教育部同意开办华夏学院的批文。
一切才刚刚起步,未来的路已清晰在眼前。
“独立学院只是现阶段的过渡,或者是捷径。”余正建坦言,纯粹的民办大学在夹缝中艰难行走,大多惨淡经营,社会对民办大学有太多的偏见,要让家长接受、认可,长路漫漫,于是才诞生了界于民办与公办之间的独立学院。
华师汉口分校董事长罗爱平认为,独立学院实际是“混合所有制”,虽然投资全为民间资本,但各独立学院每年要向母校上缴20%至30%的学费收入,相当于母校以品牌这一巨大无形资产入股。“背靠大树的日子的确过得滋润,但若一辈子都在金字招牌的光芒下生活,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总不是滋味。”一位独立学院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心里话。
他说,短短几年该校已向母校上缴八千多万元,这对一个正在起步发展阶段的学校来说,不是小数目。而《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才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根据这条,上缴给母校的资金应该从合理回报中支出,而不应该直接从学费毛收入中扣除。“有的母校只管收钱,完全不顾独立学院的发展,也不管独立学院到底在外面干了些什么。”在武汉一所独立学院任职的朱主任言辞尖锐。
采访中,记者感受着独立学院与母校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也屡屡听到不少独立学院负责人对未来的设想:“一旦独立学院有规模、创品牌后,肯定要脱离对母校的依赖,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独立学院之间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中科大武昌分校校长马鹤龄分析,独立学院要么树立自己的品牌,要么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未来八九年内,办得好的学校可能会维持现有发展模式,层次较低的则会被淘汰。
如何“立”起来
去年,教育部颁发的8号文件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必须做到“六个独立”: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管理、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招生计划、独立发放文凭。
仅仅做到“六独立”,独立学院就真正“立”起来了吗?“办学之初可依托母校的品牌,但从长期发展考虑,一定要办出自己的品牌。”中南民大工商学院院长孙松发认为,独立学院要“立”得住,一定得靠自身的声誉吸引考生,而不是依附于母校的品牌。
他说,独立学院的生存取决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生在社会上受欢迎的程度,因此必须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上狠下功夫。
培养优秀的学生,首先要有优秀的老师。余正建则认为,独立学院必须有一批专职教师,以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质量。
武大东湖分校副校长肖模银说,独立学院不是母校的“克隆”。母校走精英教育路线,是研究型大学,独立学院走大众化教育路线,是教学型、应用型大学,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应该成为现阶段独立学院追求的目标。
华中科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别敦荣建议,独立学院还要建立自己的大学文化。他说,欧洲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也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不少大学的学院分散在整个城市内,然而你一旦走进他们的院落或大楼,无不感受到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这就是大学的文化。
改变文化苍白的现状,独立学院才能散发恒久魅力。
谁能成为“一流”
“体育馆投资8000万元,是参照哈佛大学体育馆的造型修建的。”华中科大武昌分校董事长金国华言语中的自豪,让记者强烈感受到他内心的“一流”情结。
他说,“一流”首先是成为同类高校中的“一流”,条件成熟时争取成为二类本科,“名校建分校,分校变名校”是他的梦想。
同样的梦想,也深藏在其他独立学院负责人心中。
余正建告诉记者,华夏学院投资方人福科技的梦想是让生物医药学科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因为该公司已经拥有了博士后流动站,有的博士正在参与该领域世界顶尖的科研活动。
有人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也有人说,根据独立学院的现状,这些梦想可能是“痴人说梦”。但看看哈佛、剑桥、斯坦福、牛津、麻省理工这些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谁还能小瞧他们的梦想?“办学就如开汽车,看近了反而开不好,还是看远点好。”金国华说,该校已经制定了发展规划,他们会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往前走。
我们当然期待,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积淀发展,在今天的汤逊湖畔、南湖之滨能崛起世界一流的大学。
心在飞翔,路得一步一步踏实地走。